2017年是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的第15周年,也是中国黄金市场体制改革的15周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就“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黄金市场的合作、提升中国黄金市场在国际规则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国际化战略等作出分析。
中国经济时报: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黄金市场合作发展有哪些优势?
焦瑾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黄金市场的合作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中国在全球黄金市场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自2002年中国黄金市场体制改革以来,国内黄金交易规模迅速增长,以金交所集中统一的一级市场为核心,竞争有效的二级市场为主体,多元的衍生品市场为支撑的多层次、全功能黄金市场体系已基本搭建,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进口和消费国。得益于发达的产业链、旺盛的需求和集中统一、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中国黄金市场在全球黄金市场中影响力日渐加大,为与沿线国家合作提供了良好环境。
此外,还具备国际化黄金交易和转口平台。2014年金交所正式启动国际板,引入国际投资者参与上海黄金交易所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产品交易,利用上海自贸区政策优势提供实物黄金转口服务,真正实现了黄金市场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为进一步推进国内外黄金市场和贸易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
沿线国家也具有强烈的合作发展意愿。“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是全球黄金市场的重要需求方,投资者参与中国黄金市场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交易所部分“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会员与相关国家企业在黄金资源勘查和产品营销领域已有初步探索,未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协同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和消费国,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相应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焦瑾璞:随着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家庭居民对黄金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黄金市场的增长引擎和主要发展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人民币黄金市场定价能力,上海黄金交易所于2016年4月19日推出了“上海金”基准价。这是全球第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在完善全球黄金市场定价机制、丰富市场参与者风险管理和创新工具等方面具有意义。“上海金”上线1周年以来累计成交量829吨,成交金额2266亿元人民币。“上海金”基准价逐渐为国内黄金企业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接受,在套保结算、租赁结算、新产品设计等领域越来越多地使用“上海金”基准价。4月9日,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正式上线了“上海金”期货合约产品。
今后,金交所将继续以“上海金”为抓手,增强人民币在黄金等金融要素市场的定价能力,推动国际定价中心建设,改变全球黄金价格以美元计价的不平衡格局,提升中国黄金市场在国际规则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上海黄金交易所开展了哪些工作?对未来黄金市场的合作发展有何建议?
焦瑾璞:金交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轮驱动”发展。立足国内,先后与沿线的陕西、广西、厦门、重庆、云南、新疆、深圳等7个省区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建立主要黄金生产、贸易、消费企业和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黄金合作发展机制,构建黄金市场生态圈。放眼全球,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合作正稳步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为区域黄金市场的合作互通和机制共建提供了新的契机,未来,应进一步建立以要素市场为核心、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黄金合作发展机制。在政府引导下,鼓励黄金市场产品创新,提升境外融资服务水平,完善跨境支付结算服务,加强与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提升黄金转口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同时,进一步推动与沿线国家黄金进出口企业、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加快重点项目对接工作。通过市场和产业双管齐下,促进我国黄金市场在“一带一路”格局下与沿线国家市场协同发展,并以活跃黄金投融资和转口贸易为着力点,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经济时报:这15年来金交所有哪些收获?
焦瑾璞:上海黄金交易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稳步实施市场化、国际化战略,市场规模和参与主体稳步扩大。截至2016年底,金交所各品种总成交额17.44万亿元,拥有国内外各类会员253家,机构客户超过1万户,个人客户近900万户。全球的跨市合作稳步推广,债券冲抵保证金等创新业务逐步推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优化,启动了银行间市场做市制度,自主研发上线了新一代技术系统。国际化水平有所提升,推出黄金国际板并招募了国际会员69家,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千吨级黄金库,实物进口和黄金转口服务更为便利。目前,金交所交易量连续10年居全球场内黄金现货场所之首,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黄金市场的核心、枢纽和全球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交易市场。